结果呢,得知实情后,有人提前推脱了,有人用“到时间再说”来搪塞,还有人还没进门就借口有事离开了。
结果这场饭局无一人实际到场。
他跟我说,现在的时代,很多饭局背后都有目的,不提前互通信息,随便拉一大桌人吃饭,是很令人反感的事。
每个人在外奔波已经够累了,没有人会真的缺一顿饭吃。
人数太多的饭局,对我们来说都算有陌生人的场合,吃也吃不好,聊也聊不开,就都不愿意花时间去应了。
看过郭德纲的一段采访,他说自己现在很少和身边人来往了,一般情况下约饭局他也不会去。
“那种花天酒地坐一桌子,我受不了。”
互相留电话留微信,真不管用,段位没到那里,你真有事也不会有人帮你,有身份的人真有事也不会有人站出来替你说句话。
所以在他眼中,这样的应酬无非一种心力的消耗。
哈佛大学有个持续了85年的人生幸福研究,这场研究显示,人到中年,朋友并非越多越好,
拥有3—5位密友的中年人,晚年健康水平比社交广泛者高出37%。
这让我想起汪曾祺笔下的小酒馆,三五个知己就着花生米谈天说地,时光好像在那一刻停止了,毕竟,真正的交心时刻,从来不在一大群人入席的旋转的转盘上,而在于好友间的相互体谅与包容间。
删繁就简的社交,才能听到灵魂的共鸣。
就像老舍笔下的那样:
人这一辈子,能交心的人不过巴掌之数。
所以啊,倘若下次想请客吃饭,不妨把圆桌换成方几,将敬酒换成斟茶。
要知道,中年最好的宴席,不在包间的转盘上,而在旧友的谈笑间。
放弃低质量的社交,拒绝无意义的打扰,才是经营人生的最好办法。
看过一句话:人这一生要做的,是尽早卸下“人脉银行”的包袱。
这些年我也发现,原先那些活跃在各大场合的朋友,这些年也都慢慢都少了联系。
他们的圈子越来越小,聚会越来越少,以前那种动辄能叫出来七八个人的场合,也有好几年没出现了。
取而代之的,是三三两两的小局,是出差到对方城市时偶尔的会面。
朋友跟我说,这样的状态才是最舒服的,人过中年,愈发懂得了那句话:喜我者我惜之,嫌我者我弃之。
高质量的独处,三两好友的相聚,反而是种享受。
毕竟,只有洗尽铅华后还能维系关系的朋友,才是真正交心的朋友。
《极简社交》一书中,就提出了提出“20-5法则”,意思是说,把80%的无效社交时间,转化为5段高质量关系。
毕竟,社交的本质是情感共振,而不是人头攒动的表演。
你会发现,珍贵的情谊靠的从来不是一场饭局,求人办事也从来不是一次陪酒就能拿下的。
所以,倘若下次你想请很多人吃饭,不妨试着把请十个人吃大餐的预算,拆分成三次的双人套餐,将一大桌好友喝酒的预算,换算成去家里做一顿饭的成本。
将那些分散在诸多人身上的精力,转为对好友的关心,对家人的体贴。
你会发现自己的圈子虽然越来越小,但生活却越过越好。
如此,才是一个人最明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