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建议:不要请一大群人吃饭

来源:十点读书 作者: 日期:2025-04-30

  前些天,和一个很久不见的朋友约饭。

  说起这些年的改变,她说自从过了40岁,就很少参加那种乌泱泱一大群人的饭局了。

  往往吃不好,还得陪着周围人聊天,一场饭局下来,从内到外都觉得疲惫。

  这些年,或许是年岁的增长,有这样感受的人越来越多,若非婚丧嫁娶这类传统宴席,身边也很少有人愿意参加与自己无关紧要的饭局了。

  毕竟,饭局里的人头攒动,暖不了心底的孤寂冷清,酒杯上清脆的碰撞声,唤不醒心底的温柔。

  人到中年才明白,社交场合最忌讳的,就是请一大群人吃饭。

  以前读大学时,我身边就有个很喜欢去饭局的朋友,人人都说他是辅导员身边的红人。

  那时候,辅导员在的饭局他场场不落,经常深夜喝酒回到宿舍难受不已。

  我们都劝他,这么年轻,别拿身体不当回事,酒能少喝就少喝点。

  他却觉得,这是和辅导员拉近关系最好的机会,也是在同学群中建立声望的最好时机。 

  那一年,他也的确在学生会中混得风生水起,大三的时候还被评为副主席,可谓风头无二。

  那一年,他也经常请学弟学妹,学校里认识的其他朋友吃饭,每次一大桌人,气氛好不热闹。

  但他不知道的是,当年大家之所以接受他的邀约,要么是为了省顿饭钱,要么是觉得别人都去了,自己不去不好意思。

  并没有几个人真正记得他的好,也并没有几个人愿意真心待他。

  更讽刺的是,大四时候学生会换届,新一批年轻血液涌入,因为要找工作的缘故,他不得不卸掉学生会的职务。

  那天过后,辅导员身边有了新的人挡酒陪聊,只在很少数的时候才会想起他,身边那些曾经高看他一眼的同学,也因为他的卸任,对他不冷不热。

  而他呢,这些年的酒场经历,他不止一次喝到胃出血,身体状况大不如前。

  到头来却发现,无非是找实习的时候能比别人多那么一两个机会,但最终能否留下来,靠的还是自己的能力。

  但那些深夜陪吃陪喝的时间,也恰巧是他最能无忧无虑学习的最宝贵时光。

  年少时的我们总觉得,多一点饭局上的觥筹交错,就会多一些生活中的冷暖交情,父母也总在告诫我们,多个朋友多条路。

  可真正经历过后才知道,饭桌上的推杯换盏,多的是阿谀奉承,很多人逞的只是一时嘴上功夫,所谓的交情,也只局限在当下的酒桌时间。

  就像《红楼梦》里宝钗说的:“人多口杂,反倒没意思。”

  看似热闹的场合,实际上不会有什么交心的关系。

  成年人的大部分饭局,大都只是表面的逢场做戏,饭局散了,人情也就淡了。

  前些天有个话题深入人心,说现代人手机通讯录里躺着上千个联系人,可真正能深夜拨通的不过三两人。

  细想之下的确如此。

  杨天真曾说过自己的感受:现在超过4人以上吃饭,我基本上是不去的,我觉得浪费时间。

  这样的饭局,就跟吃大锅饭一样的道理,大家说些不痛不痒的话题,根本不会深入人心或者聊些能让你思考的话题。

  没有营养的八卦四处传播,没有意义的车轱辘话反复诉说。

  不仅学不到新鲜的东西,也认识不到任何有价值的合作伙伴,这样时间的重复花费就变成了一种浪费。

  当然也有相对正式的饭局,但那些能被引荐着一起吃饭的,背后大都有着利益交换和情分往来。

  表面看似吃饭喝酒,实际上是一场资源置换,饭桌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思,也有自己想达成的目的。

  很多时候,有些饭局多叫的几个人,无非是为了凑数的甲乙丙丁。

  毕竟现实生活中的优质资源就那么多,不是每个人都能分到,大部分人不过是这场饭局的配角。

  看似混了个脸熟,但有事真想求人帮忙时,会发现上千人的通讯录里,靠刷脸熟根本找不到人。

  更别说那些动辄十几人的商务宴请,看起来酒杯碰撞,名片互换,实际上不过是点头之交,空洞寒暄。

  《中国社交关系调研》中有组数据显示:

  45-55岁群体中,68%的人认为“无效社交”消耗了最多精力。

  而这些“无效社交”,大都藏在一场场没什么营养的饭局之中。

  当餐桌挤满点头之交,推杯换盏间飘着的都是客套话时,你就会知道,这场饭局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可言了。

  这样的饭局,于请客的人而言,既多花了钱,又耗费了心力筹划。

  对参加的人来说,既浪费了时间,又没吃到让自己可口的食物。

  看似拉近关系的高质量场所,实则是一种高消耗的无效社交。

  朋友说过一个故事,说他在公司就遇到过最没情商的商务局。

  约他吃饭的,是个刚入职没多久的同事,后来才知道,对方不仅约了他,还在没有告知的情况下还邀请了其他的几位同事。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