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DeepSeek成功秘诀,未来不靠限制靠释放

来源:码头青年 作者: 日期:2025-02-03

  4

  DeepSeek的成功路径很“中国”——在美国基础研究的成果上,踩着巨人的肩膀,集中发力应用端,把“方便、好用、人性化”做到极致。

  这类似阿里巴巴和腾讯的早期模式。阿里巴巴的电商平台模式有着浓厚的eBay和Amazon的影子,腾讯的社交工具从ICQ中找到了灵感。但它们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复制了美国”,而是因为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把用户体验和应用层创新做到了极致。

  DeepSeek的路径,和这些互联网巨头如出一辙。它的核心技术框架,比如MLA架构和MoE稀疏结构,是基于近年来开源社区和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甚至很多技术最早是美国顶尖大学和实验室提出的。但DeepSeek并没有停留在技术层面的炫技,而是通过工程化实现和本地化优化,让这些技术真正走下神坛,成为普通人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工具。

  举个简单的例子,ChatGPT作为硅谷最前沿的AI产品,在逻辑推理和语言生成的准确性上表现优异,但它对普通用户的生活需求并不是十分敏感。比如,当你问ChatGPT“我要去广州出差一周,行程怎么安排”。它可能给出一份非常精确的回答,但内容略显“公事公办”,比如列出一堆高大上的会议室和景点,却忽略了你的预算、兴趣或出行便利性。而DeepSeek则会根据你的需求,给出更贴心的建议:“如果预算有限,建议选择地铁沿线的经济型酒店,靠近珠江新城的地铁站比较方便,晚上可以去天河城逛逛,那里吃的多、交通方便,体验也不错。”这就是人性化打磨的结果。

  DeepSeek的这种思路,与中国互联网企业在过去二十年的发展非常相似。它不是试图用技术来震慑用户,显示自己的牛逼,而是用技术来贴近用户服务用户。把复杂的技术隐藏在背后,把简单好用呈现给前端,这是中国企业在应用端的强项。这种策略,恰好弥补了硅谷科技巨头的一些短板。

  所以,DeepSeek的路径并不是全新的,它是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竞争中找到的本土化创新思路的一次延续。

  5

  包括DeepSeek在内的中国互联网产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这些年培养的无数工程师所带来的人才红利。这个庞大的工程师群体,成为了中国科技企业崛起的基石。从硬件到软件,从基础设施到应用端,中国的工程师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这种人才优势,放眼全球,也只有美国能够相提并论。

  根据统计,中国每年培养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毕业生数量是全球最多的,其中工程类毕业生更是占据了绝对的比例。更重要的是,这些工程师并不仅仅满足于基础能力的培养,而是具备了极强的执行力和落地能力。他们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将一项技术从概念变成产品。这种从0到1的工程能力,正是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优势的原因之一。

  据多位与DeepSeek有过接触的行业人士表述,DeepSeek的优势之处就在于人才密度极高,且多来自于中国本土市场。

  DeepSeek从一开始团队就是百人左右规模,但个个都很抗打。DeepSeek给出的薪酬待遇非常有竞争力,这让它一直对人才有很强吸引力。

  此前据多家媒体报道,雷军曾亲自出手“挖DeepSeek的人”,支付的薪酬则在千万元级别。这个人正是DeepSeek-V2的关键开发者之一罗福莉,一个95后女生。

  据量子位整理资料发现,DeepSeek团队最大的特点就是年轻。应届生、在读生,特别是来自清北的应届生在其中非常活跃。

  “只招1%的天才,去做99%中国公司做不到的事情。”在DeepSeek面试过的应届生这样评价其招聘风格。

  但仅有人才红利是不够的,中国极具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也在某种程度上“逼”出了这些好产品和创意。中国互联网行业被普遍称为“内卷”的代表——无论是电商、社交、短视频还是AI技术,每个赛道都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任何一个新想法,只要证明有效,就会立刻涌入大量的企业争抢市场份额。这种内卷式的竞争,虽然残酷,却让中国科技企业形成了一种“超强适应性”:他们不但要快速创新,还要不断打磨产品、优化成本,甚至通过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将产品普及到最广泛的用户群体。

  像DeepSeek这样的产品,就是这种内卷环境的直接产物。它不仅要在技术上有所创新,还要以极低的成本满足普通用户的需求,让每个人都能用得起、用得上。相比之下,美国的科技产品更多服务于中高端市场,用户覆盖面相对有限。

  进一步来看,人才红利与市场内卷的结合,并不仅仅是“多干活”“低成本”的简单逻辑,更是催生了一种极具韧性的创新模式。比如,DeepSeek之所以能够在两个月内完成研发上线,靠的不是某个天才工程师的个人灵感,而是整个团队在高压环境下的高效协作能力。这种能力,源于中国工程师在多年的竞争中磨炼出来的工作习惯:快速反应、高效执行、不断试错。这种团队执行力,不仅在国内独一无二,放眼全球也极为罕见。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世界上能在科技竞争中真正较量的国家,目前也只有中国和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虽然在某些领域具有技术优势,但无论是人才储备还是市场规模,都无法与中美相提并论。

  中国有庞大的教育体系,每年培养出无数工程师,而美国则吸引了全球最顶尖的人才。在这种二元对抗的格局下,中国的“人才红利+内卷环境”成为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帮助中国在全球科技版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但这种优势也值得警惕。一方面,中国的人才红利正在逐渐走向瓶颈。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工程师的数量增长放缓,而质量的提升也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另一方面,过度的内卷虽然催生了好产品,却可能牺牲了长远的创新潜力。如果企业和工程师只能在生存压力下进行短期优化,而缺乏长期研发的耐心,最终可能会陷入低成本拼杀的恶性循环,难以迈向技术的顶端。

  6

  其实,DeepSeek还揭示了一个让美国市场更为不安的事实:中国团队已经不再局限于模仿,而是开始在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

  DeepSeek的R1采用了MLA架构和MoE稀疏结构,这是底层注意力机制上的创新,这种技术革新不仅优化了算力效率,还降低了训练大模型的成本。更让人震惊的是,这种创新出现在中国,而不是美国硅谷。曾经牢牢掌控全球技术话语权的美国,突然发现,中国企业不仅能用低成本完成高水平的工程化实现,还能在技术路径上探索出新的方向。

  这种技术上的不对称性,让美国对自己的科技优势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焦虑。

  DeepSeek的成功也在美国引发了社会层面的深刻讨论。硅谷的媒体开始逐句翻译梁文锋的采访稿,而CNBC更是制作了长达40分钟的专题片,试图解读这家中国公司如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引发全球轰动。对于美国科技界而言,这种高度关注并不是出于好奇,而是一种危机意识的体现。

  DeepSeek的成功正在动摇美国长久以来对AI技术和市场的主导权,而这种主导权,不仅仅是经济优势,更是战略安全和全球影响力的象征。

  更大的冲击在于,DeepSeek的成功让美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和科技生态。几十年来,美国一直以开放的科研环境、领先的高等教育和强大的创新文化为核心竞争力。然而,近年来的变化却让这一竞争力逐渐削弱。美国高中数学和理工科教育的质量下滑,是一个早已被警告的问题。很多高中生在基础数学上表现不佳,进入大学时连基本的微积分都无法掌握。这直接导致美国在理工科领域的人才储备不足。

  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国大学近年来为追求“多元化和包容性”(DEI),在录取政策上降低了对理工科学生的学术要求,以实现种族平衡。这种做法虽然在短期内缓解了种族矛盾,却在长远上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相比之下,中国的教育体系,尽管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却通过高考这一相对公平的机制,为大量像梁文锋这样的“小镇做题家”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7

  这场变革才刚刚开始,而它带来的连锁反应,将远远超出DeepSeek的故事本身。对于中国而言,这不仅是一次技术胜利,更是一次制度与环境深刻优化的契机。

  DeepSeek的成功是中国互联网式创新模式的又一次胜利。它背后的人才红利和内卷环境,确实是其他国家短时间内难以复制的优势。但要真正将这种优势转化为持续的技术领先力,中国需要的不仅是培养更多的工程师,更要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宽松、更尊重创新规律的环境。

  很多人不了解,DeepSeek诞生在杭州。多年来,杭州以“有事服务,无事不扰”的理念,为企业家和科学家提供了足够宽松的创新环境。从阿里巴巴到网易,从《黑神话:悟空》到DeepSeek,这座城市一次又一次地证明:当一个地方尊重科学、重视人才、优待民企、宽容失败,创新的奇迹便会不断涌现。

  在即将告别龙年的最后一天,回顾DeepSeek带来的这场变革,我们能感受到中国人在科技领域的聪明才智,也看到了世界对这种“降维打击”的震撼。但这一切的背后,更需要我们思考:如果中国的每一座城市都能像杭州这样,给予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及民营企业更多的自由和支持,而不是束缚和干预,会诞生多少个“DeepSeek”?

  中国人是聪明能干的,是不弱于任何种族的,从TikTok,到小红书,再到DeepSeek,我们反复向世界证明了这一点。只要给他们一个宽松的环境,不束缚手脚,不设限框框,甚至无需额外的扶持,他们就能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不断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奇迹。

  新的一年,希望他们获得更多的包容,更多的自由,让那些埋头钻研、默默耕耘的人有施展才华的舞台,让更多的创新火花能从这里迸发。

  愿中国的每一座城市,都能成为孕育奇迹的沃土。尊重科学,珍惜人才,允许失败,为世界贡献更多像DeepSeek这样的传奇。

  未来,不是靠约束,而是靠信任;不是靠限制,而是靠释放。愿我们用开放与尊重搭建桥梁,让这片土地上的创造力得到尽情施展。

  新的一年,随着蛇年钟声敲响,愿中国人带着智慧与坚韧,踏上更广阔的征程,用自己的方式书写属于我们的新时代!

  除夕快乐!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