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之后引发的第一波出圈话题是“中美人民对账”,这本身是很有意思的文化交流。有差异、有区别、有参差,甚至有冲突才是这世界有趣的部分。这也是我喜欢旅行、去不同国家感受当地文化的原因。一个人可以接受的文化和价值体系更多元,他对世界的理解更宽广,体验就更丰富,反馈给自己的认知就不会很狭窄。
就像我这次去美国,我们去我老公的美国朋友家里做客,他们过去十几年都在中国生活,有三个孩子,还领养了一个云南听力障碍的小女孩,疫情后带着中国妻子回美国。我问他你更喜欢哪里,他说他哪里都喜欢,因为有不同所以每一段回忆都很珍惜。所以他会说中文,会写毛笔字(他的妻子就是中国人)。说实话,为期一个月的美国之行,我们一路都在见各种朋友,但那次做客让我看到了普世价值观的具象化。在这个意识形态乱飞的年代,温情和善意,是珍贵的烛火。
但洋抖难民这一话题的走向很快就像“被上海沪爷跑车惊艳到的韩国人”一样,一群人开始YY上了:唉,他们活得真惨,我们又赢了。
就像地主家的儿子晒自家余粮,田里的长工自豪地挺起了胸膛。
这种“爱比较”的心理和精神胜利法的丝滑应用,鲁迅活着都得笔耕不辍。
那么真实的美国生活什么样?
我一边结合这次拍的真实素材,一边给大家分享一些我自己的感受(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主观)。
美国人到底有钱吗?
真实的美国是那些ins网红博主和精致留学生富二代社交媒体里的样子呢?还是这些“tiktok难民”分享的真相,月收入也就不过几千美元,还得打好几份工,高昂的租金和医疗让普通人难以承受?还是很多新移民分享的,政府经常发放救济量、蓝领工人的工资比白领都高……
这个问题不如换一个问法。
大家猜一猜小红书上人均都有名牌包包,和“中国有6亿人月收入1000以下”“12亿人没有护照,9亿人没做过飞机”是同一个中国吗?
一线城市的发达便利繁荣是真,发展不均也是真。
这个世界,最本质的区别不是A和B,而是上和下。
可能有朋友会问,美股这两年连创新高大牛市啊,普通人投资股票不就水涨船高了?作为美国金融硕士(学渣),我先给大家提供这样一组数据:
美国平均家庭资产106万美元,而中位数只有16.6万美元。
(1. 直接查看美联储官网获取最新数据
2. 参考Federal Reserve Bulletin的详细分析报告
3. FRED (Federal Reserve Economic Data) 经济数据库也提供相关统计)
什么意思呢?
简单说就是贫富差距很大。大多数家庭远远远达不到平均值(参考平均值和中位数的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数字里除了现金、房产,还包括了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所以这也就侧面解释了有钱人为什么那么有钱(当然原因不值一个)。
看过基本财商入门的《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的人都知道一个基本常识:富人赚钱更多靠的是靠资产增值,而穷人赚钱则是出卖时间。
因此也就解释了,美股越涨,穷人越穷。
除此之外,持续通胀也会造成穷富差距更大——基本生存资料的价格上涨对富人来说不值一提,对穷人却相反。
当然,在我看来,贫富差距最大,还有一个非常强壮的原因。那就是美国以巨大优势在持续吸纳全世界各地的人才精英和富豪阶层。
这个优势有科技创新、教育、和商业机会…
就我和我老公这次来美国见的所有朋友,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财富自由的新移民,他们的特点就是孩子都上私校,无需再工作,来美国就是陪孩子快乐成长;一类是精致中产,有自媒体博主、有房产经纪、有年薪几十万的大公司打工人,他们的特点是依旧要工作,但并不累,假期很多;还有一类,就是靠工作签或留学签暂时留在纽约这样的国际大都市,节衣缩食举家托举,还在辛苦工作努力存钱的朋友。对于这样的朋友,我由衷敬佩,因为他们在国内也没有任何退路,只能忍受孤独,全力拼搏。赚美元总好过在国内卷…
而这三类人也恰恰反映了我上面的描述:财富自由的太有钱太安逸,享受加州大阳光,远离一切纷争安静陪孩子长大。而努力工作的,纽约的繁华和热闹,似乎又和自己毫无关系,低头干活的打工人,眼里哪有小资生活。
以上为解释为什么。
而贫富差距发展不均的现象显然不止发生在美国。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有人吃不起饭,有人会问你为什么不吃肉,是肉不好吃吗?
既然如此,这种相互比较甚至因比较而生出更加优越的心理是怎么回事呢?
我实在想不通。
当然国内营销号不负责任的信息本身也存在一些偏颇。
随便举一些例子。
中国基建铁路的确发达,但朋友,这不是凭空建造的,是需要钱的。美国铁路不发达也是事实。我只在波士顿到纽约做过一段很老的火车。但这不代表美国交通不便利,美国是航空和公路太发达。全美机场2万多个。如果修铁路成本太高,且美国的土地是私人的。征地建铁路需要很大的游说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