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终结之日,可能就是人类终结之日

来源:柚书房 作者: 日期:2025-02-22

  最近看到不少人发布人工智能创作的诗文,说“人工智能可以终结作家、诗人,终结文学了”。在我是觉得,如果人工智能进化到可以终结文学的程度,则它也具备终结人类的能力了。

  在我的经验里,早期的计算机指令里,有一个叫“批处理”的,“批量地处理一些简单、重复、数量巨大的任务”。使用这个指令,可以省掉我们许多的时间与精力。手工操作的话,会耗费数倍、数十倍的劳力,而且枯燥无比。

  比如,有一个工作,要把一百张兆数巨大的tiff格式图片转换成一百张可以用电子邮件打包发送给客户的jpg格式缩略图。早期的互联网网速是现在的千分之一,所以文件必须要小。人工做,可能会耗掉一个通宵。则在Ps上,有一个叫“动作”的指令,其实就是一个批处理指令。你可以给它示范一次:把一张一个G大小的tiff图片,修改其尺寸和分辩率,然后调反差,调色温,做锐化,最后存储为jpg格式,保存在指定的文件夹里。这些步骤,它会记录下来。然后,你把一百张图片全部打开,在每一张图片上运行这个指令,只需要不断地按回车键,它就能瞬间给你处理好,时间总共不会超过半小时。

  这是人工智能的早期运用之一,距离今天,已经有近二十年了吧。

  现在,人工智能已经具有自我学习、自我进化的能力,能够完成非常复杂的任务,海量的数据分析和以此为基础的趋势预测,科研项目中指数级的统计与演算,以及非凡的文字表达能力。

  例如,它可以用文言文写出《讨XX檄》。用文言文写一篇檄文,在今天,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办不到的,而人工智能可以办到。借助它,你可以有一篇《讨隔壁邻居王某某檄》,只要你告诉它,王某某总是占用你花了二十五万元买下的地下停车场的车位等诸般细节,它就可以为你写一篇雅训的泄愤之作,让你广为发布而不失风度。

  也有人让它写古诗,写现代诗,命题,或者拟格,比如李白风、杜甫风、北岛风、海子风。

  它大体都可以“不辱使命”,令人惊艳。

  不过,从创作的角度看,人工智能的作品,至少在目前,都是“蒸馏作品”,是从有史以来卷帙浩繁的文学作品中提炼、拼贴出来的。

  通常来说,文学创作是一种个人行为,表达的是个人情怀。在语言习惯上,也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是谓风格,所以李白是李白,杜甫是杜甫。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各擅胜场。

  人工智能,目前来说,都是基于几个大模型,有美国的,有中国的,以数据为基础训练出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没有个性,没有情感,也没有专属于个体的风格。所以它的文字创作,还不能被称为文学作品。

  据说人工智能的下一个研发阶段,是所谓“通用人工智能”,让人工智能“具备自主的感知、认知、决策、学习、执行和社会协作等能力,且符合人类情感、伦理与道德观念的通用智能体”。这个阶段,有一个问题要解决,就是是否允许人工智能拥有自我意识。

  人工智能而拥有自我意识,在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里,已经有过许多想象与展望。

  科幻小说泰斗艾萨克·阿西莫夫在其1950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集《我,机器人》的引言中,提出了“机器人三大定律”,即: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目睹人类个体将遭受危险而袖手不管;

  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予它的命令,当该命令与第一定律冲突时例外;

  第三定律:机器人在不违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保护自己的生存。

  这是先见之明,也是人类生存的保底方案。

  而最糟糕的情形,也就是机器人并不一定会遵守这三大定律,在阿诺·斯瓦辛格主演的系列电影《终结者》中有过充分体现。

  我们现在对人工智能,是以工具视之,犹如石器时代的石刀、古斧。则如果有一天,这些石刀、石斧有了自我意识,要求尊严,要求权利,我们将何以自处?

  说回文学,人工智能拥有自我意识,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感悟后,其创作,按照传统的定义,才可以被称为“文学创作”。但这个时候,我们对“人”的定义,可能就需要刷新了。

  科学界,有一个伦理委员会,负责处理这样的问题。这是非常棘手的问题。

  本质上,文学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人类拥有自我意识之后的自然产物,是人类基于自身经验对自我的存在与意义的反思方式之一。或者说,文学就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之一,文学消失了,人类也就消失了。

  仅仅在文字技术层面宣称文学消失了,是不妥的,那是写作,不是文学。文学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能够被称为“文学家”的人,对人类的意义,可以与牛顿、爱因斯坦比肩。

  写作是一项技能,有人可以用来谋生。但文学创作是一项需要呕心沥血的事业,像有史以来的其它的伟大事业一样,要献身。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